展場觀察|作品說明牌的重要性:設計、觀展體驗與國內外差異

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?
在展覽中對某件作品產生好奇,卻得像尋寶一樣到處找資訊?最後因為太麻煩而直接放棄。

瑞士巴塞爾Foundation Beyeler
瑞士巴塞爾Foundation Beyeler 展品與說明牌有良好的平衡

在我策劃展覽與參觀國內外展覽的經驗裡,發現台灣展覽常有一個問題:展場設計過度強調空間美感,卻忽略了展品說明牌的存在

許多展場乾淨漂亮,但作品資訊被「隱身」:觀眾必須翻說明冊、比對資訊牆,甚至掃 QR Code 才能知道作品名稱與作者。這樣的體驗,往往讓觀眾失去耐心,也大幅降低了觀展的理解與投入。

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參展經驗的資訊即時輔助(說明牌)這麼重要?

為什麼作品說明牌這麼重要?

1. 資訊傳達

提供作品名稱、作者、年代、媒材、尺寸與來源,了解展品的基本背景知識。

2. 輔助理解

幫助觀眾連結展覽主題與創作理念,提供脈絡線索。

為什麼這個展要展出這個展品?這個展品在這個展覽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?

3. 體驗提升

觀眾站在展品前,透過視線的移動即可立即獲取必要資訊,讓參觀更流暢。這裡的「立即」在參觀體驗是相當重要的。

而非過五關斬六將的「尋寶遊戲」。例如:到甲地拿說明卡,對照閱讀完,要到下一展區前再將說明卡放回原處,徒增動線上的困擾。

📌 提醒:展示牌必須考量觀看距離、視線高度、光線方向與動線,資訊才能「在你需要的時候剛好出現」。

常見展示方式比較

呈現方式優點缺點
作品旁的說明牌資訊就地連結、不需移動或比對可能干擾作品美感;數量多時易顯雜亂
集中式/隱藏式展場乾淨、視覺一致觀眾需花時間對照,易放棄閱讀
數位輔助(QR code / APP)不佔空間、可延伸多媒體內容仰賴手機網路,部分觀眾不習慣

國內外差異:我的實務觀察

  • 日本、美國、歐洲
    展示牌重視字體大小、安裝高度(110–120 公分)、多語言設計與光線控制。作品旁即有資訊,但不影響整體美感。這樣的平衡,是國際展場的常態。
  • 台灣
    許多展覽過度追求乾淨、統一視覺,卻忽略資訊便利性。觀眾看得到作品,卻看不到內容,參觀體驗因此打折扣。
作品說明文字 用細緻線條文字呈現在作品旁 清楚傳達資訊 不干擾觀展體驗
作品說明文字 用細緻線條文字呈現在作品旁 清楚傳達資訊 不干擾觀展體驗

作品說明牌 設計原則

以觀眾為本

  • Accessibility 與通用設計:避免過多專業術語,文字簡明易懂。
  • 無障礙設計:字體建議 Helvetica、Verdana、Arial,高對比、不反光。
  • 閱讀便利:中心高度 110–120 公分,依展覽需求考量是否另規劃兒童與輪椅版本。

資訊層次與敘事性

  • 展覽介紹板:100–200 字
  • 區域主題板:簡述展區核心
  • 單件作品牌:70–80 字,避免冗長(非常重要!)
  • 背景故事:建立情感連結,而非僅列事實

統一性與專業性

  • 字體、字號、行距一致
  • 資料經過嚴謹考證
  • 涉及爭議性議題時,保持多視角與中立

策展檢核清單

  • 作品旁放置基本資訊,延伸內容用 QR code 或資訊牆補充
  • 字級、行高符合觀看距離,確保可讀性
  • 背景高對比、材質避免反光
  • 成人閱讀高度 110–120 cm
  • 編碼規則與動線清晰易懂
  • 中英雙語,延伸資訊以 QR code 提供
  • 定期蒐集觀眾回饋,持續優化
日本的漆藝展 作品與展品說明卡設計達到巧妙平衡
日本的漆藝展 作品與展品說明卡設計達到巧妙平衡
文字的設計排版以參觀者為思考 清楚 易讀
文字的設計排版以參觀者為思考 簡單 清楚 易讀 也包含了日文與英文的作品資訊

常見問題 FAQ

作品說明牌字體與尺寸怎麼選?
→ 距離 1–2 公尺閱讀:標題 24–36pt,內文 16–18pt。

實際執行需依作品大小、展場空間等因素調整最適合閱讀之文字尺寸。

作品牌說明牌要放在多高?
→ 成人舒適閱讀高度約 110–120 公分。

若是大型裝置藝術則需按動線放置立式說明牌、或安裝在臨近動線的牆上。

作品說明牌會不會干擾作品?
→ 可包含基本資訊 + QR Code 延伸內容,降低干擾同時保留資訊,觀資若想深入了解可進一步掃描QR code進行閱讀。

需要多語言嗎?
→ 依展覽目標群眾而定。盡可能提供中英雙語(作品名稱),較友善國際參觀者。

結語:美感與資訊的平衡

作品說明牌不是展場的「配角」,而是 空間、展品、資訊 的重要橋樑。
一場好的展覽,除了整理空間與視覺的美感呈現,最基礎的資訊傳達機能也相當重要。

是不是可以讓觀眾能在 5 秒內找到所需資訊?

在規劃展覽時,不妨時常問自己:
👉「這個展覽的資訊設計,對觀眾是否最友善?」

當策展單位能在美感與機能之間找到平衡,台灣的展覽文化與水準才能不斷提升。